ColorsWorld

这里是颐和园路5号多元性别小组,我们是一群来自未名湖畔的年轻人,我们致力于性少数相关的科普、服务、倡导工作,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彩虹科普 | 从矫正到帮助,同性恋治疗的转变

这里是神秘柜子。

作者 | 喵三石

编辑 | Echo

制作 | 咖喱


自1869年德国医生Ebnkert提出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一术语并将其归类于神经病理学疾病后,关于“同性恋是否是一种疾病?是否需要治疗?”这一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对同性的人具有性爱吸引力并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时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从性爱角度定义了同性恋群体。这一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性倾向在人类社会中却经历了从相对包容到压制、抵制,再到逐渐走向平常化的转变。


西方对同性恋的矫正治疗较为典型的是宗教组织和“伪精神健康团体”发起的“前同性恋”运动,其声称同性恋可以凭借忏悔、投身宗教事务,研究《圣经》并结合“修复治疗”改变性取向。1976年“前同性恋”牧师组成联盟。1988年10月11日成为全国出柜日,而1994年宗教右翼人士将10月11日定为“全国走出同性倾向日”,1998年10月基督教保守派相继在各大报纸电视广告中宣传“宗教治疗同性倾向”。但实际上,“前同性恋”运动的组织宣传者时有报道进出同志酒吧,“前同性恋”运动者的创始人中也有最终离开家人,与同性恋人相伴终生的故事。


随着同志解放运动的兴起及酷儿理论的发展,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将同性恋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还是社交兴趣上,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取而代之的时“性倾向紊乱”,“性倾向紊乱”包括对自身异性倾向感到不安,渴望成为同性恋的异性恋者。1978年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中将“性倾向紊乱”改为“自我认同困难同性恋”(对自身同性恋性取向不满意,并感到持续且明显的困扰者)仍归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随后86年推出的修订版中将“自我认同困难同性恋”从中去除。1992年WHO组织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ICD-9),“同性恋”也被从中去除,“自我认同困难同性恋”仍列入疾病项目。2000年12月美国心理学会第四十四分会颁布了关于同性恋、双性恋及性少数群体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指导准则,重申了同性恋不属于心理疾病的基本观点。


国内的同性恋去病态化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晚。国外性少数群体平权运动高涨的时候,因为一些历史因素,国内未能与国际接轨,如文革期间,同性恋被视为西方小资之事,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歧视进一步加深,故当国外已将 “同性恋”非病理化的时候,国内对于这样一个群体仍旧处于矫正、治疗的态度。


1987年国内文献中将同性恋作为性变态治疗,通过注射吗啡等使人体产生呕吐恶心感受的药物建立条件反射,使就诊者对自身的同性体验产生厌恶。1988年的文献报道了八例就诊者通过橡皮筋弹手腕或给予电击的方式,构建厌恶性条件反射,从而减少求助者对同性的兴趣。四名求助者在随后两年的随访中与异性伴侣关系弥合或建立异性恋爱关系,四位求助者信息丢失。认知疗法在国内通常与行为疗法联合使用。1994年的治疗研究中,对于同性恋求助人群的治疗目标是“从现在起尽量做到减少或不再发生同性恋行为”。随后的18个月随访中,求助者虽未发生同性恋行为,但仍会出现对同性的爱慕之感。1998年的一篇对国际上同性恋治疗的研究中指出,对于“绝对同性恋” ,即对自身性取向认同较好,不想改变的同性恋者,应助其树立尽可能有一个固定、成熟的性伙伴,避免因性混乱造成危害;而对于身份认同差、对自身性取向产生焦虑、内疚和困惑的求助者,即“自我不和谐同性恋”,采取通过电击建立厌恶性条件反射进行矫正治疗。


1995年我国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版中,同性恋被归为性变态分类,2001年的第三版《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标准中去除,虽然较西方晚了二十八年,但对于国内同志解放运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从国内官方的角度对同性恋科学认识,初步达到“同性恋”去病理化。然而这一版《标准》中保留了性指向障碍(包括同性恋),成为一些反同者、恐同者抵触同性恋群体、坚持矫正同性倾向的依据。2003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里,也仍然存在有关同性恋的错误和负面信息,由此可见,我国的同性恋完全去病理化仍需要努力。


1999年与2017年的两篇关于“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对于同性恋就诊者的态度观念”的调查也可体现我国对同性恋群体的去病理化进程。1999年的研究,47个受访者中,26%的受访者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疾病,56.5%的人认为同性恋虽然不是疾病,但也不正常,17.4%的人认为同性恋完全正常。总体来说,48.6%的人认为同性恋作为疾病单元在CCMD—Ⅱ—R中应该列入,51.4%的人认为应该从中删除;其中,精神科医生更多地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疾病(52.9%),应该列入诊断系统(68.8%),而心理学专业工作者观点则与之相反,绝大多数认为不是疾病(91.6%),应该从诊断系统中删除(66.7%)。2017年996人的调查中,总体上对性少数的接待感受和接待意愿较好,但仍存在33. 5%认为“同性恋是心理疾病”,有11. 3% 认为“同性恋是道德缺陷”。有36. 2% 的受访者对扭转治疗持支持态度,近87%的受访者认为部分人或所有人的性倾向是可以改变的。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现象的受访者对扭转治疗也大多表示反对。调查中显示,对性少数群体的认知程度是影响受访者对性少数及扭转治疗态度显著的主观因素。


实际上,西方许多国家对“心理咨询师如何正确对待性少数群体”是有准则的,如《英国心理学会守则》中提及“我们鼓励心理咨询师记得,性少数者( 包括性倾向和性别认同) 的身份和行为本身并不表示存在心理疾病”,“我们鼓励心理咨询师了解,对于性和社会性别的态度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政治环境之中的。心理咨询师应多加思考自己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


心理医生、咨询师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态度及案例中的处理方式对于求助者是非常重要的,不少求助者因出柜后被家人带到相关机构,希望进行扭转治疗。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若给求助者家人灌输同性恋是疾病、需要治疗的概念,那对于求助者来说就是没病强治,也给家人强化了扭转其取向的决心,必会进一步加重求助者心理负担。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加强自身对增强自身观念的前沿性与科学性,为求助者提供真切的帮助。


近年的对于同性恋求助者的治疗更多偏向于当同性恋者因为家庭社会等外部压力造成的抑郁、失落、自我否定等无法正视自身取向后寻求治疗,治疗方案多为帮助求助者悦纳自己,帮助求助者维持心理健康等,可以称得上是非常进步的一点了。


就根本上来说,想要完全实现同性恋去病理化,只有加强性教育,改变社会上诸多陈腐的观念,认识到同性恋与种族、性别、民族一样,并不是一种需要治疗矫正心理疾病,而与异性恋一样,是一种正常的价值取向,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性少数群体为自己发声,非性少数群体对性少数群体的理解支持,社会各界推动平权运动,实现性少数群体去污名化。虽然国内与这一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但笔者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好,更美,每个人都将有能力,也有权利平等地、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 一例同性恋治疗报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01): 第33-34页.

[2].    季建林与储展明,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同性恋──附2例报道.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01): 第31-32+34页.

[3].    刘华清与杨甫德, 同性恋的概念和临床. 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98(03): 第116-120页.

[4].    丛中, 高文凤与王龙会, 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的初步调查.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03): 第67页.

[5].    张庆辉, 同性恋的历史、理论与现状, 2005, 四川大学. 第 73页.

[6].    余放争, 杨国纲与余翔, 同性恋国内研究概述. 医学信息, 2005(12): 第1758-1761页.

[7].    高淑艳与贾晓明, 近15年来国内同性恋的研究概况.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04): 第461-463页.

[8].    张剑源, 性倾向、性别认同、同性恋立法运动回顾及相关问题研究. 环球法律评论, 2008(04): 第90-99页.

[9].    李慧静, 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科学, 2010(04): 第80-85页.

[10]. 唐日新与孙艳芳, 中国心理学中同性恋研究综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第49-55页.

[11].  张静, 郑丽军与郑涌, 性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理论模型与研究取向. 心理科学进展, 2015(06): 第1021-1030页.

[12]. 刘艳等, 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研究. 中国性科学, 2017(01): 第133-139页.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

评论

热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