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sWorld

这里是颐和园路5号多元性别小组,我们是一群来自未名湖畔的年轻人,我们致力于性少数相关的科普、服务、倡导工作,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男男女女 | T恤、口红和耳洞

这里是神秘柜子。

作者 | 湘子

编辑 | 台风

制作 | 咖喱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性别,缺少的只是发现性别的眼睛。



「女权主义长这样」的T恤 


前几天,知乎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1]:「最近看到很多朋友穿着印有『女权主义者长这样』标语的衣服,如何看待这样类似挑衅的标语?」


在问题下,题主添加了问题描述来表达她的疑惑:

我觉得像「女权主义者长这样」和「do you dare to use the F-word feminist」这种标语是在挑衅路人。本来女权主义就不是一个受大众欢迎的词汇,用这么张扬的方式印在 T恤上,不会加深路人的反感吗?一些女权主义者不采取迎合大众的策略,而采用这么挑衅、让人不舒服的方式出现在公众眼前,对于提倡性别平等是好事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非常热烈的讨论。答案主要分成两派:一派言辞激烈地批评题主「懦弱」,并认为女性处于男权社会结构性的压迫之下,因此不可能指望既得利益者的「道德」来完成平权,而要不断地「斗争」和「运动」。女权主义者不需要「迎合大众」,更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挑衅」(因为一切斗争的行为都是向男权社会的挑衅)。


与上述「激进派」不同,可以称之为「温和派」的另外一些答主,则认为考虑「是否会冒犯大众」这种想法没有错。女权主义者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地说服那些处于中间立场的人,使他们/她们成为女权的盟友。而对一个已经倾向于女权主义的人(题主)来说,即使她提出了对现有做法的质疑,直接拍桌子指责也是不明智的。


至于「如何看待穿带 slogan 衣服」这个问题本身,温和派的看法更多地是基于自由主义:每个人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有决定自己做什么的自由,「女权主义者长这样」并非不当言论,一般而言也不存在对他人构成挑衅,所以穿这样的衣服是个人自由,他人也不应当干预。


温和派的主张可以说是带我们回到了女性主义的起源——自由主义。传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发源于十八世纪欧洲,其基于三个基本主张[2]:

• 理性。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

• 个人充分自主权。追求自我利益,个人意志与自由不从属且不受他人干涉。

• 平等。国家对个人保持中立态度,保障机会以及个人的人身、财产、自由,而且国家的权力只在公领域运作,不应涉入私领域。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因其「人人平等」的主张与当时社会思潮相一致,不仅被早期女性女性主义者如Mary Wollstonecraft,Betty Friedman追求,同时也为一些男性政治哲学家如Stuart Mill 所提倡。到19世纪20年代时,女性已经在西方一些国家取得正式的法律地位和投票权。


而上述「激进派」的论述,显然更多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和激进主义的思路。简要来说,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一夫一妻制导致了丈夫在外工作拥有私人财产权,妇女在家庭中所从事的劳动价值被忽视因而被排除于经济制度之外,因此要解放妇女必须改革家庭制度,摧毁两性分工和私人财产制,建立公共的生产和管理。与马关注政治经济面向不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更关注女性的身体、性、爱情等话题,认为父权制度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甚至一些最激进的人士,反对婚姻和家庭。


纯粹从理论角度来看,上述理论都有道理 。在我看来,「激进派」和「温和派」之争的关键在于,是否真的有两个水火不容的对立的「阶级」在激进派看来,所有女性,尤其是社会底层女性,处于男权的全面压迫之中,获益的男性不会自动放弃自己的利益,女性要想获得权力,必须自己革命。但对于温和派而言,「阶级性」在个体身上并不明显,至少有一大部分的女性和部分男性是偏向支持「平权」的,因此要通过温和的宣传和教育手段,来争取这一大部分中间人的力量。


「阶级」是否存在?这实在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不仅是因为意识形态,更是因为一个学术名词的难以定义。我说的「阶级」和你说的「阶级」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在讨论时,需要小心地确认才能避免鸡同鸭讲。「革命」在当前的中国该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是游行、罢工抑或其他?这是马克思主义脉络下的女权主义者们需要回应的问题。「宣传」要达到怎样的规模,才能矫正当前男权社会下从幼童开始的社会化和性别建构?「宣传」如何具体地执行?这是温和派必须思考的。


总地来说,抛开女性主义派别纷争,我认为一切政治哲学的思考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上去。如果女权主义者没有通过行动让社会发生切实的变化,那么一切辩论都不免流于空谈和嘴炮。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610248

[2]https://cswe.casehsu.org/index.php?title=女性主義

#.E8.87.AA.E7.94.B1.E4.B8.BB.E7.BE.A9.E5.A5.B3.E6.80.A7.E4.B8.BB.E7.BE.A9



找男朋友要来的YSL口红


前几日有篇文章刷遍了整个朋友圈——「叫男朋友送 YSL 星辰 他是什么反应」。文章简单粗暴地通过截图展示了各种「模范男友」:女生发来一张口红的图片,说一句「老公买给宝宝好么」,男生马上说「买买买」,随即转账1314RMB,临了还问——「够了么?」而在文章的评论区中,点赞数最高的评论是:「真想知道你们的男朋友哪里找的 淘宝有卖么???」




口红公众号的相关截图


在宣传女性主义时,常出现一种论调:约会的时候男生买单,结婚的时候要求男生有房有车,男生帮女生拎包扛水充当免费劳力,社会已经对女性够好的了,还要什么「女权」?


也有女性认为,「我想要什么老公/男朋友都给我买买买,遇到什么问题撒个娇就解决了,现在这样过得挺好的,为什么要去费神追求女权呢?」——看起来,女性在目前社会风气下确实是受益者;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说女性主义,为什么还要提女权运动呢?


问题在于,女性受到的「宠爱」,有时是被置于次等位置后的「不计较」。比如在各种「把妹教程」里的经典语句:不要和女生讲道理;或者:女朋友永远是对的。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将女性默认为「缺乏逻辑思考能力」「无法进行理性交流」,因为女性欠缺和男性一样的思维能力,所以没有办法讲理,只好简单粗暴地承认「错误」。但事实果真如此么?女性真的欠缺理性交往的能力么?恐怕不然。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男女就学率都不相上下;大家都经历了同样的现代教育,又凭什么认为女性的思维能力弱于男性?但是,令人惋惜的是,不仅很多男性信奉「好男不和女争」,甚至很多女性,为了享受男朋友无条件的认错,将其奉为圭臬,殊不知其代价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智力偏见和刻板印象。


做女生很好:男生奋斗好多年,买好房车,将女生娶回家养着。女生象征性地赚一点钱,想要买东西,就拿男生的卡去刷。可是女性损失了什么?如同被豢养在笼中的金丝雀,每天唱唱歌儿,扑腾扑腾翅膀,生活得好不惬意;可是,这惬意仅限于待在笼子里。笼门被关上了,雀儿无法回到天空去。女性在职场中遭受着各个面向的歧视:招聘启事中明文规定的「只招男性」,进入公司后比同期入职男性更难获得提拔,一旦怀孕即被调到清闲却边缘的岗位……尤其是,在每个行业的顶尖层次,都鲜见到女性的身影。


我尊重每个选择成为家庭主妇的女性的决定,只要「家庭主妇」确实是一种「主动选择」,而非无可奈何之下的自我麻痹。换言之,判别男女是否真正平等的标准不应当是“有多少女性脱离家庭,走向工作”,而是当这些选择成为家庭主妇的女性有一天想要重回职场时,她们是否还能够——至少和男性一样地——任意选择自己想从事的领域?公司是否会因为她的年纪、她的生育、她的除能力之外的任何要素,而拒绝她?


每个人,无论性别出身,能够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这是正义社会应当具备的特征。


在 YSL 事件中,令人尤为痛惜的是,一些女性沾沾自喜于男权架构下获得的小利,却忘记了她们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获得这些。她们每一次的炫耀、每一次提倡「男朋友的标准」,也是对男权的一次强化、对自己所能达到高度的一次否定。最后,社会分工被固定成「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的模式,从而剥夺了那些想「赚钱养家」的女性的权利。


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成功程度」经常与「颜值」挂钩。有一种说法是:那些长得很好看的妹子,能够感受到生活足够的善意,也会受到很多男性的追求,那么她们为什么还要追求「女权」呢?这也导致对「女权主义者」的一种污名化,即认为女权主义者都是丑女、拉拉。这当然是毫无道理的指控。可是,在上文的 T恤事件中,一些女性认为,为了破除「女权主义者都很丑」的偏见,应该由美丽的女性穿上这些衣服,以此告诉世人女权主义者也有漂亮的。这着实是南辕北辙:「美」与「丑」本就是男权社会建构出来用来评价女性的标准,打着女权旗号却仍然在希求男性标准的肯定,算是扛着红旗反红旗。


总之,我想要说的是, 希望我们的女同志们,不要自囿于男权陷阱中,不要因蝇头小利沉沦,却放弃了追求更重大、更根本权利/权力的可能。



男孩子为什么不可以打耳洞?

上述例子都直接指向女性,未免让人觉得女性主义始终只是“女同志”们的自我拯救,但事实上,女性主义所追求的,是两个性别之间的公平,和抛开性别的人的自由,这一点又提醒我们,女性主义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正如“女性”和每个性别都息息相关。 


台湾作家黄文鉅在其散文《宅男物语》中写到: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变成宅男。

我是当了宅男之后,才开始学习做一个宅男的。

你们都不懂我的心。宅男的心。

毕竟我是一个多么可耻甚至无可救药的,宅男。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那句名言人尽皆知: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然而,不仅是女性,其实男性也是由社会「造」出来的。小孩子生下来,除了一根把儿以外没有什么差别,但前来祝贺的亲友们都知道:有把儿的送蓝色衣服和积木玩具车,没把儿的送粉色衣服和洋娃娃。稍微大一点,女孩子被教导不可翘二郎腿、坐有坐相、不可大笑、要帮着家里做家务,而男孩子则被告诫不可哭泣或表现出软弱、要照顾身边的女孩子们。一代代的男孩女孩,在家庭、在学校完成了他(她)们的社会化,走入符合社会期待的角色。


男女分工明确,社会和谐,这样没什么不好,是吗?

——可是,为什么要以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生理性别(sex),来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工呢?这样的指派甚至不给被施加者任何选择的权利。你是男生,那么好,你必须要有阳刚之气(masculinity);你是女生,你就要具备阴柔之美(femininity)。这样安排的道理何在?男生不可以在伤心的时候流泪吗?女生一个人扛起一桶水就要被嘲笑「怪不得不用男朋友」?男生就一定不会对裙装和高跟鞋感兴趣?女生就必须文文弱弱地坐在午后的阳光下看书,而不是在足球场上奔驰?

王小波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而丧失多样性,只留下「男」和「女」两种刻板角色的社会,恐怕并不那么幸福。


教授性别学的老师在课堂上提过一个问题:社会对于男性有什么样的期待?又有什么是男性「不能」做的?对于前一个问题,很多同学提到了要有车和驾照、要继承家里的香火;而后一个问题,大家都不约而同想到——衣着装饰。似乎,男性是不被鼓励对自己做过多精心的打扮的:穿羊毛开衫而不是冲锋衣,烫染头发,画眉毛,尤其是——打耳洞,都或多或少有被调侃为 gay 的风险。暂且不谈这其中对 gay 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如何错误,单论「调侃」本身,——难道男性就不可以像很多女性一样注重自己的外貌仪表吗?一个人为什么不可以按照他/她自己的想法来处置自己的身体?社会到底批评的是什么?

当然,作为一个懒癌患者,我尊重喜爱冲锋衣和牛仔裤的男性。但是,如同上文的「家庭主妇」一样,我很恳切地希望他们想一想,自己是真的打心底不愿意拾掇自己,还是因为从小到大一直被教导不能如此,因而选择了听之任之的态度。我也敬佩那门课上的一个男同学,他说,『我爸妈都说「你不要打耳洞啊」,但是我还是瞒着他们去打了』,说罢给我们展示了他耳垂上的耳钉。

后来,他又继续说,「所以我现在还不敢回家。」


做「宅男」不好吗?为什么我们在谈到「宅男」时,似乎总带有贬抑/自嘲之意?「宅男」不是一个符合社会对男性期望的身份,可是这种「期望」真的合理吗?

承认自己的「无可救药」,或许就是解构这种「期望」的第一步。就性别议题本身来说,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为了自由和公平,“行动起来”都是我们前往理想生活过程中绕不开的必经之路。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

评论

热度(18)